擁抱機遇,砥礪前行期待下一個黃金二十年!

——專訪青年作家蔡少民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二十三年轉瞬即逝,澳門這座“蓮花小城”從回歸祖國的那一刻起,便步履不停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留下一連串令人矚目的成長腳印,在一次次挑戰與機遇中,背靠祖國,篤定前行。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好像讓世界都慢下來腳步,緊張、無措、疲憊、期盼……這短暫又漫長的三年裏我們切實經歷了苦痛,又仿佛只是做了一場夢。今日專訪的主角是一名身負使命,在疫情期間穿梭於抗疫一線記錄報道的記者蔡少民。他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了澳門這座百年“新”城的抗疫歷程。

“從記者到青年作家我的身份在變,使命不變”

蔡少民大學時就讀於文學系,畢業後機緣巧合地進入新聞行業,在《星報》做了十數年新聞記者。這份工作讓他接觸了澳門社會的不同層面,從立法會到平民事跡都有涉足。這份普通又不平凡的記者工作為他累積了豐富的寫作和攝影經驗。截至目前,蔡少民已經出版了三部書籍。被問到如何定義自己的身份時,他謙虛地表示:算不上作家,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記者,因為記者的身份得以有很多機會去採訪、報導、記錄。無論是報紙、短片還是書籍都只是他作為一名記者真實地記錄所見所聞而已。

蔡少民認為,雖然自己目前的主要身份還是記者,但是也想在主業之餘追求一個新的目標:研究澳門傳染病歷史。他希望自己在“記者”這個身份之外,也能成為一名青年學者。
從《澳門新冠疫戰》到《疫停澳門》
最近,《澳門瘟疫簡史》和《疫停澳門》在澳門舉辦了新書發佈會,這是蔡少民繼《澳門新冠疫戰》之後兩本書寫澳門抗疫的作品。作為衝在第一線的記者,蔡少民從疫情初始就開始記錄澳門市民抗疫的真實案例與素材。《澳門新冠疫戰》詳細記錄了2020年澳門疫情的發展,並真實記錄了當時澳門的社會基層,如清潔工人、消防員、巴士司機等群體如何在嚴峻的環境下堅守崗位,為市民服務。
在很長一段時期,澳門的醫療水平都處於亞洲領先地位,全亞洲最早的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即成立於澳門。但因缺乏醫療公共衛生的文獻書籍,導致很多人不太了解這部分歷史。從1820年霍亂到2020年新冠疫情,剛好二百年。如何將過去兩百年來各類傳染病在澳門的傳播歷史及歷代醫療與社福先賢的努力呈現給澳門民眾?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蔡少民第二部作品《澳門瘟疫簡史》的創作初衷。而關於第三本書《疫停澳門》,是由於2022年“618”疫情的突然爆發,澳門進入相對靜止狀態,蔡少民認為這將會成為澳門抗擊新冠疫情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便下定決心將這些過程記錄成書。

感恩成長於黃金的二十年期待發展於更好的新時代

疫情三年,蔡少民的心情與所有澳門市民一樣,從第一年的“緊張”、第二年的“疲憊”,再到如今第三年的“期盼”,期盼早日走出疫情,摘下口罩,迎來更好的明天。三年來,澳門這座城市倍經考驗、破難前行,即便充滿挑戰,也始終堅信一切終會散去。
蔡少民認為,自己有幸生長在一個黃金年代,他見證了澳門回歸後經濟的起飛。這二十多年澳門城市不斷發展、環境欣欣向榮,澳門青年在最好的年代受到優質的教育、順利地就業成家,享受着城市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利好。這是澳門的黃金二十年,也正是他們這一代的黃金二十年。對未來澳門的發展,蔡少民充滿期待。他認為,只要緊緊抓住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澳門經濟定能再次騰飛。澳門地方小、人口少、市場小、經濟非常單一。黃金二十年過去後我們最需要的,是轉變。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我們要把市場擴大到琴澳深合區、大灣區、全中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努力尋找機會、創造機會。

面對未來,蔡少民認為現在正是青年人重新去描繪自己理想社會的時候。雖然當下世界經濟環境並不穩定,但我們需要鍛煉一種自如應對一個社會發展的高潮或低潮的能力,每一代人都面臨每一代的考題,每一代人也都要在考題中探索與創造自己的價值。


【澳青聯】蔡少民:擁抱機遇,砥礪前行
https://mp.weixin.qq.com/s/vYfZpWLzr7unib9lRnfe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