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仔主要負責社內文字編輯工作,興趣是瑜伽和看書

窺探一:硬筋女子安仔

話說安仔一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了瑜伽。瑜伽聽起來容易,無非就是拉拉筋、舒展身體(後來發現事實卻並非如此?),但對於筋硬女子安仔而言可謂是一件“酷刑”。

隨著不斷地練習、練習,也漸漸能上天(空中瑜伽)入地(地面瑜伽),偶爾也能做出幾個能唬到別人的動作(雖然腳伸不直,手也在顫顫驚驚),得到好朋友們的捧場(朋友真好,謝謝朋友)👩‍❤️‍💋‍👩。

最重要的是,瑜伽對於長期有失眠困擾和容易焦慮的安仔有很大的幫助。因瑜伽過程中強調呼吸、感受身體,講究身心合一,當學會專注自己的身體,把心中的雜念拋出腦海的時候,自然睡得好,人也開心一點。因此有這方面困擾的讀者們不妨嘗試一下,或許會有所幫助呢?

睡得好吃得飽,工作自然做得好。不過眾所周知,不會摸魚的員工不是一個好員工。閒暇時候,安仔會在午休期間看看書,陶冶情操,提高一下作為文字編輯的基本素養。例如最近,安仔在看陳丹青的《紐約瑣記》,就被陳老師的文筆吸引了。

正在練習瑜伽的安仔

窺探二:安仔看《紐約瑣記》

陳丹青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1970年—1978年輾轉贛南、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成為顛覆教化模式,並向歐洲溯源的發軔,被公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業餘寫作,2000年出版文集《紐約瑣記》,2002年出版《陳丹青音樂筆記》,2003年出版雜文集《多餘的素材》。後推介木心作品在國內出版,引發“木心熱”。

說起陳丹青,不一定有許多朋友知道,但從事藝術專業或對藝術感興趣的人一定會知道他。安仔也是偶然看了他主持的藝術紀錄片《局部》才知道這個人。節目中的他擺著一副“我不願意和你講藝術”的樣子“侃侃而談”,當時我以為他要大講藝術知識,連紙筆都早早準備好,誰知他連美學也不願多談,更多是把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說出來,然後就完事。

總而言之,《局部》十分值得各位讀者去看看,或許可以從陳丹青對藝術的切入點找到一些新思路,在這裡安仔不多加贅述。

《紐約瑣記》
陳丹青著

《紐約瑣記》中,內容與節目有些許重疊,但講得更細緻。他在書中探討了美術館與畫廊的區別,以及所謂“藝術教育”、“藝術評論”是如何,並花了大半本書的篇幅去回顧他曾看過的藝術家回顧展(在這裡划重點)。他贊同貢布里希曾說的一句話:“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那麼要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在安仔淺薄的理解能力下,陳老師之所以花了那麼多篇幅去回顧回顧展,去分析一位畫家早年和晚期的畫、感情生活、師從何人,是他認為每一個藝術家都是獨立個體,然而史論永不會談及畫家的性格,但使畫法引申傳遞出新的風格或方向的,其實正是畫家的性格。

這絕不是一本工具書,也並非想教會讀者十分專業的藝術史,但在閱讀的過程你會發現,慢慢地你記住了不少畫家的名字,也可能對其中的幾幅畫印象深刻。安仔想在此借用陳老師的話來總結一下,或許會更貼切:

“回顧展,我以為對我們最珍貴的‘再教育’,不在於這位藝術家做了甚麼,而是他的所作所為在歷史中的意義和位置;也不在於呈示他如何畫畫,而在做一個藝術家是怎麼回事,是怎樣一個過程。那不是一個天才如何自我表現,而是如何自我完成。”

——陳丹青

【專題介紹】

社員生活窺探

各位讀者粉絲可能對出書流程、制作書本的工藝、辦公室的工作環境已經瞭然於胸,而你們在看書的同時,卻有沒有生出想要瞭解窺探幕後“做書功臣”的衝動,瞭解一下社員的生活是否和各位想像中一樣?

就讓“社員生活窺探”專欄滿足各位的好奇心,讓各位來認識出版社社員的同時,亦了解社員的生活點滴和看看他們推薦甚麼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