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我受灕江出版社的邀請,拿着車票,來到煙雨朦朧的灕江邊,見證了第二屆灕江文學節在廣西陽朔盛大開幕。
這場文學盛會的主題為“在路上”,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灕江出版社承辦,眾多知名作家、編輯、翻譯家齊聚於此,共同赴這場山水之約。作為出版人,我無比榮幸能夠親身參與其中,見證文學與自然交融的精彩瞬間。

文學獎頒獎典禮在灕江畔舉行,這裡以山水為幕布,以泳池造景,盡顯桂林靈秀之美。據官方資料顯示,本屆灕江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共收到來自全球創作者的虛構類作品333部、非虛構類作品35部,篩選出符合參評要求的外國文學翻譯作品62部。虛構類和非虛構類都是評出正獎1部,提名獎1部,而外國文學翻譯獎首次亮相就評出正獎2部,提名獎2部。



身在頒獎現場,我聽到劉楚昕哽咽著表達對離世女友的追憶,秦嶺即興唱起山歌,譯者金龍格也發出了“感謝塞利納等待中國讀者”的感慨,這些動人的瞬間讓頒獎典禮成為文學信仰的集體共鳴。
頒獎禮期間,天空飄起小雨,台下觀眾紛紛披上雨衣。余華作為終評委員會主任,帶着他標誌性的詼諧風格,來到頒獎台為得獎者頒獎。當被問及對陽朔山水的感受時,他幽默地表示“只擔心下雨”,台下觀眾被他的話逗笑,紛紛脫下雨衣來回應他。當余華為新人作家頒獎,我相信在這一刻,大家都感受到了灕江文學節的意義遠超獎項本身,它點燃了一盞盞文學燈火,照亮了山水文脈的傳承之路,也照亮了無數“在路上”的創作靈魂。


除了別開生面的頒獎典禮,文學節還搭建了多重對話平台,讓文學與AI、南方寫作以及世代傳承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跨界對談。在“價值、趨向與可能:AI時代的文學創作與出版”高端訪談上,觀點激烈交鋒,有人主張AI是可駕馭的工具,也有人警示不要過度依賴;有人質疑AI缺乏溫度,還有人預言有溫度的AI交流將成為常態。“游走的筆鋒:跨界限的文學對話”中外文學沙龍,由第二屆灕江文學獎入圍作家和參節嘉賓共話當代文學創作,跨越邊界碰撞思想;在“傳承與創新——全國文學名刊與廣西作家交流”活動中,編輯與作家共同探索“南方寫作”的新坐標,東西以“淘米炊煙”為喻,呼籲集體創作生態的繁榮。山水之間,編輯和作家面對面交流,互相啓發,各有收穫。

2025年5月28日,從陽朔歸程,我感慨萬千。文學就像一個站台,我們持票抵達,又攜帶著新的故事啓程。願灕江的煙雨能夠潤澤每一粒待燃的火種,讓文學之光在這片土地上長久閃耀。